第92节(4 / 4)
这理论,他也参考了沈括所言的“阻力”。不论以多大的力推动一物, 终究会有停下的一天,只因大气无处不在,奔马疾驰, 劲风足能刮的人脸痛, 也是这时时刻刻的阻力在作用。而换成了真空,没有了大气阻挠,那么万事万物岂不是会亘古不变的运转?如此,就能解释为何日升月落从未变化,为何斗转星移却仍旧周而复始, 有迹可循。
而这一理论,又和他的养气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人之初就如真空,鸿明初开,无有善恶。因而求知的过程,也就是养气的过程。吸纳天地元气、正气,避除浊气、污秽,才能向善,才能养出真正的“浩然气”。因而性善说和性恶说都是片面的,并非本性所在。奢谈“性命”,非但不会获得益处,反而会误入歧途。
如此一来,他的理论就严丝合缝的扣在了一起。而苏轼著文向来如江河直下,浩荡磅礴,意态洒脱,又兼之以理入情,更让人读来酣畅。他这关于大气和真空的文章一出,立刻传遍了士林。有人击节赞叹,有人不以为然,亦有人愤而驳斥。
在浑天说占了主流,延绵数百载,无数经义都立于其上的情况下,争执就是免不了的了。正巧此时保甲法的乱子已经差不多平息,于是也开始有人针对大气压力,乃至真空大肆批驳起来。
※ ↑返回顶部↑
而这一理论,又和他的养气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人之初就如真空,鸿明初开,无有善恶。因而求知的过程,也就是养气的过程。吸纳天地元气、正气,避除浊气、污秽,才能向善,才能养出真正的“浩然气”。因而性善说和性恶说都是片面的,并非本性所在。奢谈“性命”,非但不会获得益处,反而会误入歧途。
如此一来,他的理论就严丝合缝的扣在了一起。而苏轼著文向来如江河直下,浩荡磅礴,意态洒脱,又兼之以理入情,更让人读来酣畅。他这关于大气和真空的文章一出,立刻传遍了士林。有人击节赞叹,有人不以为然,亦有人愤而驳斥。
在浑天说占了主流,延绵数百载,无数经义都立于其上的情况下,争执就是免不了的了。正巧此时保甲法的乱子已经差不多平息,于是也开始有人针对大气压力,乃至真空大肆批驳起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