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3 / 4)
听听,这才是人话嘛!甄琼顿生知己之感,还是沈括最靠谱啊!
苏轼却被这话题勾起了兴趣:“我曾在冬日凝水成冰。那冰坨会鼓出碗来,分明比原先还大。怎么换成空气,遇冷就会缩了呢?”
“水成冰,是变了形态,这热胀冷缩,得是同一物才能显出。就像家中铺的地板,若是用料不佳,到了夏日就会突然膨起,到了冬日又收缩露出缝来,就是因为木料热胀冷缩的缘故。”沈括耐心解释道。
这就比较好懂了,就连米芾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烧水的时候,水汽能顶开壶盖,也是热胀冷缩吗?”
“水化气,气凝水,并非单纯的气压之变,而似另一种力。此事我还在跟子容兄研究,一时半会还无法作答……”说到这里,沈括突然住了嘴。只见米芾两眼都有些放空了,一副云里雾里的模样。他不由笑道,“不过吸筒法,确实是因为热胀冷缩生出了压力差。”
米芾这才缓过神:“你们这造化之道,还真是麻烦啊!”
甄琼脸又黑了:“这是格物之道,不是造化大道!”
格物是研究物性本身,而造化则是究其变,怎能同日而语?!
米芾只当自己没听见,又兴冲冲道:“这几日伯时兄正在家潜心画宝应观演法图呢,说是十六匹骏马拉球,让他灵感勃发。”
这人就只看到了马拉球吗?大气压力不才是让人震撼的吗?
甄琼刚想说什么,苏轼已经想起了今日正题,赶忙问道:“这些天众人都在议论,抽出球中之气,球中还存何物?那么大的铁球,中间无水也无气,莫非真成了空?”
嘿呀,总算说道正题了。甄琼赶忙点头:“可不就是真空嘛。我跟存中兄也商讨过这问题呢,真空才是天地之极,万物之始。随后生气,衍化万物。”
这可是苏轼从来没听过的理论,他两眼都放出了光来:“此话颇有玄理啊!”
甄琼:“???”
这跟玄理有啥关系?
然而苏轼已经转头,对沈括道:“存中兄也认为世有真空吗?”
这已经触碰到了他藏着的秘密,如今该是揭开一角的时刻了。沈括轻轻吸了口气,郑重颔首道:“应有真空,只是此物不在你我身边,而当在天穹之上。没有大气之压,万物混沌一体,托住了日月星辰。”
苏轼轻轻嘶了声:“这是宣夜说?”
他也是遍读百家,博古通今的人物,自然也听说过“宣夜说”。只是此说法,称日月星辰浮在气中,其行止依靠气来推动。现在到了沈括嘴里,却成了一片真空,星辰浮于其上。那日升月落,斗转星移,靠的又是什么?
苏轼想不明白,也就问了出来。沈括却也摇了摇头:“此事我也尚未参悟。只是若星辰为气,岂不消散?唯有浮于真空,方能成型。”
这也是宣夜说的一种理论,日月星辰都是由气组成,能发光发热,却没有坚固的大地,故而才能飘在天穹。
可是气体构成的星辰,要如何才能不散呢?这就出现了悖论。而宣夜说只能用气来解释,终究不能服众,才让浑天说成为了主流。
现在沈括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虚空的确为“虚”!也正因此,所有气体构成的星辰,才能固定形状,浮在天穹。曾经被丢弃在故纸堆中的宣夜说,也因这散发出了崭新生机!
一时间,苏轼也有些痴了,不断的捋着胡须:“此言也有些道理啊,当著文才是……”
看着苏轼神情,沈括微微松了口气。苏轼天生好奇心强,遇到不明之事,都忍不住要研究一番,写出让人惊叹的雄文。有了他这杆妙笔加持,想来真空之说,也能传播的更远些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 吸筒法就是拔罐在宋代的称呼,用竹筒浸沸水产生吸力,不过还是治疗外伤为主,算是种拔毒的法子,用于吸血排脓。不过一折腾,就要接近现代的疗法了。
宣夜说的宇宙无穷论,星辰都是由气体构成,气是万物本源,其实跟现代的发现已经颇为相近了,只是无法解释天体的运动轨迹。
第149章
虽说苏轼深受韩愈影响, 对于佛道并不怎么重视, 但是他幼年乃是由道士开蒙, 对于道家经典极为熟悉。而宣夜说又来自《老子》、《庄子》,只是稍加融汇,他就理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说辞。
日月星辰皆为气所化, 浮在真空之中。因真空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故而天体皆为浑圆, 就如水落成珠。而真空本身无色无形, 亦无寸力,乃为混沌。日月星辰自鸿蒙初开, 被大力推动后,就按照某种轨迹, 永不停歇的运行了下去。 ↑返回顶部↑
苏轼却被这话题勾起了兴趣:“我曾在冬日凝水成冰。那冰坨会鼓出碗来,分明比原先还大。怎么换成空气,遇冷就会缩了呢?”
“水成冰,是变了形态,这热胀冷缩,得是同一物才能显出。就像家中铺的地板,若是用料不佳,到了夏日就会突然膨起,到了冬日又收缩露出缝来,就是因为木料热胀冷缩的缘故。”沈括耐心解释道。
这就比较好懂了,就连米芾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烧水的时候,水汽能顶开壶盖,也是热胀冷缩吗?”
“水化气,气凝水,并非单纯的气压之变,而似另一种力。此事我还在跟子容兄研究,一时半会还无法作答……”说到这里,沈括突然住了嘴。只见米芾两眼都有些放空了,一副云里雾里的模样。他不由笑道,“不过吸筒法,确实是因为热胀冷缩生出了压力差。”
米芾这才缓过神:“你们这造化之道,还真是麻烦啊!”
甄琼脸又黑了:“这是格物之道,不是造化大道!”
格物是研究物性本身,而造化则是究其变,怎能同日而语?!
米芾只当自己没听见,又兴冲冲道:“这几日伯时兄正在家潜心画宝应观演法图呢,说是十六匹骏马拉球,让他灵感勃发。”
这人就只看到了马拉球吗?大气压力不才是让人震撼的吗?
甄琼刚想说什么,苏轼已经想起了今日正题,赶忙问道:“这些天众人都在议论,抽出球中之气,球中还存何物?那么大的铁球,中间无水也无气,莫非真成了空?”
嘿呀,总算说道正题了。甄琼赶忙点头:“可不就是真空嘛。我跟存中兄也商讨过这问题呢,真空才是天地之极,万物之始。随后生气,衍化万物。”
这可是苏轼从来没听过的理论,他两眼都放出了光来:“此话颇有玄理啊!”
甄琼:“???”
这跟玄理有啥关系?
然而苏轼已经转头,对沈括道:“存中兄也认为世有真空吗?”
这已经触碰到了他藏着的秘密,如今该是揭开一角的时刻了。沈括轻轻吸了口气,郑重颔首道:“应有真空,只是此物不在你我身边,而当在天穹之上。没有大气之压,万物混沌一体,托住了日月星辰。”
苏轼轻轻嘶了声:“这是宣夜说?”
他也是遍读百家,博古通今的人物,自然也听说过“宣夜说”。只是此说法,称日月星辰浮在气中,其行止依靠气来推动。现在到了沈括嘴里,却成了一片真空,星辰浮于其上。那日升月落,斗转星移,靠的又是什么?
苏轼想不明白,也就问了出来。沈括却也摇了摇头:“此事我也尚未参悟。只是若星辰为气,岂不消散?唯有浮于真空,方能成型。”
这也是宣夜说的一种理论,日月星辰都是由气组成,能发光发热,却没有坚固的大地,故而才能飘在天穹。
可是气体构成的星辰,要如何才能不散呢?这就出现了悖论。而宣夜说只能用气来解释,终究不能服众,才让浑天说成为了主流。
现在沈括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虚空的确为“虚”!也正因此,所有气体构成的星辰,才能固定形状,浮在天穹。曾经被丢弃在故纸堆中的宣夜说,也因这散发出了崭新生机!
一时间,苏轼也有些痴了,不断的捋着胡须:“此言也有些道理啊,当著文才是……”
看着苏轼神情,沈括微微松了口气。苏轼天生好奇心强,遇到不明之事,都忍不住要研究一番,写出让人惊叹的雄文。有了他这杆妙笔加持,想来真空之说,也能传播的更远些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 吸筒法就是拔罐在宋代的称呼,用竹筒浸沸水产生吸力,不过还是治疗外伤为主,算是种拔毒的法子,用于吸血排脓。不过一折腾,就要接近现代的疗法了。
宣夜说的宇宙无穷论,星辰都是由气体构成,气是万物本源,其实跟现代的发现已经颇为相近了,只是无法解释天体的运动轨迹。
第149章
虽说苏轼深受韩愈影响, 对于佛道并不怎么重视, 但是他幼年乃是由道士开蒙, 对于道家经典极为熟悉。而宣夜说又来自《老子》、《庄子》,只是稍加融汇,他就理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说辞。
日月星辰皆为气所化, 浮在真空之中。因真空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故而天体皆为浑圆, 就如水落成珠。而真空本身无色无形, 亦无寸力,乃为混沌。日月星辰自鸿蒙初开, 被大力推动后,就按照某种轨迹, 永不停歇的运行了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