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成长监测器:自我成长的六个小建议(5 / 8)
看书和聊天,都不过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简单记忆:少就是多,记住你能记住的
1
我们公司有每个月邀请业界“大咖”举行讲座的传统。
每次听讲座时,同事总是带着纸笔、iPad(苹果公司发布的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试图记下“大咖”讲的每一个要点。有时候PPT翻得太快,他们来不及记下,还会先拍照。我坐在中间,既没有带纸笔,也没有带电脑,像极了学霸周围的“学渣”。
有一次,培训结束后,短视频部的总监阿华跟我说:“吕老师,我实在忍不住了,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您的记忆力是不是特别好啊?第一次听讲座的时候,您什么也不记,我以为您是忘记带纸笔了。后来我以为您懒得记,可是每次复盘的时候,您又比我们理解得透彻。您是不是有什么记忆秘诀啊?我最近做策划做得快愁死了,您教教我。”
我拍拍阿华的肩,凑在他耳边说:“你之前猜的是对的,我就是懒,但是记忆力也不太好。”
2
其实,我曾经也和阿华一样,是一个上课必做笔记的“乖学生”。
上高三的时候,班主任特别严厉,每天像复读机一样教育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必须做笔记,要把老师讲的都记下来。”有时候,他甚至还会扒在教室后门的玻璃上,专门看谁上课没有做笔记。
可是,我的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成绩却并无起色。
直到有一天,历史老师在课堂上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同学们,还有100天就要高考了,你们背了几遍历史书了?”
“老师,书也太多了,1000多页的书,谁能背得完?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要学就算了,还有世界史。”讲台下的我们纷纷抱怨道。
“对,没错!1000多页我也背不完。但考试真的会考1000多页的内容吗?事实上,每年常考的内容最多不过200页。因此,与其把时间均匀分在每一页上,不如只抓住这200页的重点,大胆舍弃其他,而重点就在真题试卷里。”
后来,我将历史老师教授的方法用在了每一门科目上,高考时超常发挥,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了。
3
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是“Less is more”,意思是:少就是多。如果拥有全部,则太累,那么不如给人生做做减法。
学生时代,每个人都雄心勃勃,想要记住老师讲的每个字,不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
进入职场后,我们面对业界“大咖”的讲座和见面会,抢前排座位,拍PPT,录音,将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费尽心思记录每一个可能对我们有用的知识点。
可是,就像以前下课铃响了就再也没翻开过笔记本,如今的讲座记录也正在办公室的角落里睡得昏天黑地。
无论是上课还是听讲座,最重要的是学到你目前需要的东西。
因此,我始终坚信,讲座结束以后我还能记住的内容,就是我目前最需要的,对我最有用的内容。一场讲座中,我只要学会一个方法,一种思维模式,甚至仅仅记住一个故事就够了。
不做无意义的记忆,而对于自己用得上的内容,就要花费心思努力记忆,甚至举一反三。
4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盲目地“求多”,但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某年冬天,我接到了以前同事的一通电话。他向我抱怨,说最近新媒体行业越来越难做,准入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他刚刚创建了一个自媒体号,问我有没有什么引流方法,能够让他的号从众多新号中脱颖而出。我认真地听完他的状况和问题后,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听完,先是连着称赞了几句:“你太厉害了,吕老师!我就知道找你准没错,你太厉害了!”过了两分钟,他又说道:“除了这个方案,还有没有候补计划啊?”
我听后非常不解,反问道:“难道刚刚的方案不能解决你说的问题吗?”
“能!何止能,简直非常好。我就是想问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寻求心里踏实。你也知道……” ↑返回顶部↑
简单记忆:少就是多,记住你能记住的
1
我们公司有每个月邀请业界“大咖”举行讲座的传统。
每次听讲座时,同事总是带着纸笔、iPad(苹果公司发布的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试图记下“大咖”讲的每一个要点。有时候PPT翻得太快,他们来不及记下,还会先拍照。我坐在中间,既没有带纸笔,也没有带电脑,像极了学霸周围的“学渣”。
有一次,培训结束后,短视频部的总监阿华跟我说:“吕老师,我实在忍不住了,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您的记忆力是不是特别好啊?第一次听讲座的时候,您什么也不记,我以为您是忘记带纸笔了。后来我以为您懒得记,可是每次复盘的时候,您又比我们理解得透彻。您是不是有什么记忆秘诀啊?我最近做策划做得快愁死了,您教教我。”
我拍拍阿华的肩,凑在他耳边说:“你之前猜的是对的,我就是懒,但是记忆力也不太好。”
2
其实,我曾经也和阿华一样,是一个上课必做笔记的“乖学生”。
上高三的时候,班主任特别严厉,每天像复读机一样教育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必须做笔记,要把老师讲的都记下来。”有时候,他甚至还会扒在教室后门的玻璃上,专门看谁上课没有做笔记。
可是,我的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成绩却并无起色。
直到有一天,历史老师在课堂上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同学们,还有100天就要高考了,你们背了几遍历史书了?”
“老师,书也太多了,1000多页的书,谁能背得完?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要学就算了,还有世界史。”讲台下的我们纷纷抱怨道。
“对,没错!1000多页我也背不完。但考试真的会考1000多页的内容吗?事实上,每年常考的内容最多不过200页。因此,与其把时间均匀分在每一页上,不如只抓住这200页的重点,大胆舍弃其他,而重点就在真题试卷里。”
后来,我将历史老师教授的方法用在了每一门科目上,高考时超常发挥,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了。
3
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是“Less is more”,意思是:少就是多。如果拥有全部,则太累,那么不如给人生做做减法。
学生时代,每个人都雄心勃勃,想要记住老师讲的每个字,不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
进入职场后,我们面对业界“大咖”的讲座和见面会,抢前排座位,拍PPT,录音,将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费尽心思记录每一个可能对我们有用的知识点。
可是,就像以前下课铃响了就再也没翻开过笔记本,如今的讲座记录也正在办公室的角落里睡得昏天黑地。
无论是上课还是听讲座,最重要的是学到你目前需要的东西。
因此,我始终坚信,讲座结束以后我还能记住的内容,就是我目前最需要的,对我最有用的内容。一场讲座中,我只要学会一个方法,一种思维模式,甚至仅仅记住一个故事就够了。
不做无意义的记忆,而对于自己用得上的内容,就要花费心思努力记忆,甚至举一反三。
4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盲目地“求多”,但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某年冬天,我接到了以前同事的一通电话。他向我抱怨,说最近新媒体行业越来越难做,准入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他刚刚创建了一个自媒体号,问我有没有什么引流方法,能够让他的号从众多新号中脱颖而出。我认真地听完他的状况和问题后,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听完,先是连着称赞了几句:“你太厉害了,吕老师!我就知道找你准没错,你太厉害了!”过了两分钟,他又说道:“除了这个方案,还有没有候补计划啊?”
我听后非常不解,反问道:“难道刚刚的方案不能解决你说的问题吗?”
“能!何止能,简直非常好。我就是想问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寻求心里踏实。你也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