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拒绝低效努力:如何抓住重点?(2 / 5)
为什么我喜欢写文章、出版图书?因为通过写文章和写书,我得到了很多读者粉丝的喜爱和支持,我从大家的正反馈中明白了“我还可以”“我够专业”“我对他们有用”。
正是因为有这些奖励,我们才愿意努力。自律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也会误把勤奋和努力当成自律,“鸡汤”[1]文章里甚至常说,自律才自由。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解释了自律的含义。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不等于被逼迫。
如果一个人拼得满头大汗,却仍然强迫自己去完成某件事,那么结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
所以,真正自律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做某件事的成就感而变得自律。有成就感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原因。
思维落地:统计你的“正反馈”
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你就会更乐意坚持下去。虽然“自律”这个词,听起来很“苦哈哈”,但你要明白,从本质上说,自律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让你坚持做热爱之事的手段。
现在,请你做两件很简单的事情。
1.闭上眼,想想自己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最开心、最满足。
2.如果你没有得到答案,也别着急,你可以开始做第二件事,即从他人给你的反馈里找答案。打开你的朋友圈,看看大家给你点赞最多的内容是什么?比如,你平时在朋友圈晒美食时,获得的点赞都很多。其实,这反映了大家对你晒出的美食,或者你的生活方式的喜爱。那你是不是可以尝试在这些方面多进行创作?
很多人想依靠自律改变生活,但一想到这一点,反而产生了抵触心理,因为在他们心中,自律意味着限制,意味着放弃很多享乐的机会。
但这不是真相。请允许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花时间投入其中,你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律不是枷锁,它会给你自由。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1
有一天晚上,我在公司看一个项目策划案,看到了深夜12点,然后揉揉昏沉的脑袋,准备回家。其实,要不是这个策划案要得很急,我肯定早就下班,回家看电视剧、玩游戏了,因为我一向反对企业的“狼性文化”。
看到自己部门的一个同事还坐在工位前焦头烂额地工作,看上去既着急又憔悴,我便走过去问他:“怎么还没下班?”
他抬头一看是我,有点惊喜。我以为他要问我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没想到他说道:“没事,一会儿就走,就是写稿‘卡壳’了,写完就走。”
我估计他以为我会鼓励他,但我只是说了一句:“早点回家休息。”
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跟他一样,遇到事情爱较真,做事情爱“死磕”。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最终效果却不好。
我到家之后,给他发了一个红包,又发了一条微信:“怎么样,回家了吗?”
他很快领完红包,回复我:“还是吕白老师体恤下属,我马上回家!”
我说:“不要太拼,身体最重要。”
他很快又回复:“好的,但不拼怎么能成为像你这样厉害的人呢?”接着,又发来一句话:“没有谁能随便成功。”
我回:“我就能。”
过了一会儿,他回了个捂脸笑的表情:“吕白老师谦虚了。”
我最后回了一句:“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有一些成绩差、绩效垫底的人足够努力,也很聪明,但为什么结果不好呢?因为他们太看重自己的努力了,这导致他们有一种投机的心理,总是会想:“我都这么拼了,一定会有好结果吧。”
2
我在知乎任职时,有一天,实习生小七来问我:“吕白老师,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的努力跟收获不成正比呢?” ↑返回顶部↑
正是因为有这些奖励,我们才愿意努力。自律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也会误把勤奋和努力当成自律,“鸡汤”[1]文章里甚至常说,自律才自由。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解释了自律的含义。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不等于被逼迫。
如果一个人拼得满头大汗,却仍然强迫自己去完成某件事,那么结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
所以,真正自律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做某件事的成就感而变得自律。有成就感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原因。
思维落地:统计你的“正反馈”
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你就会更乐意坚持下去。虽然“自律”这个词,听起来很“苦哈哈”,但你要明白,从本质上说,自律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让你坚持做热爱之事的手段。
现在,请你做两件很简单的事情。
1.闭上眼,想想自己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最开心、最满足。
2.如果你没有得到答案,也别着急,你可以开始做第二件事,即从他人给你的反馈里找答案。打开你的朋友圈,看看大家给你点赞最多的内容是什么?比如,你平时在朋友圈晒美食时,获得的点赞都很多。其实,这反映了大家对你晒出的美食,或者你的生活方式的喜爱。那你是不是可以尝试在这些方面多进行创作?
很多人想依靠自律改变生活,但一想到这一点,反而产生了抵触心理,因为在他们心中,自律意味着限制,意味着放弃很多享乐的机会。
但这不是真相。请允许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花时间投入其中,你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律不是枷锁,它会给你自由。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1
有一天晚上,我在公司看一个项目策划案,看到了深夜12点,然后揉揉昏沉的脑袋,准备回家。其实,要不是这个策划案要得很急,我肯定早就下班,回家看电视剧、玩游戏了,因为我一向反对企业的“狼性文化”。
看到自己部门的一个同事还坐在工位前焦头烂额地工作,看上去既着急又憔悴,我便走过去问他:“怎么还没下班?”
他抬头一看是我,有点惊喜。我以为他要问我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没想到他说道:“没事,一会儿就走,就是写稿‘卡壳’了,写完就走。”
我估计他以为我会鼓励他,但我只是说了一句:“早点回家休息。”
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跟他一样,遇到事情爱较真,做事情爱“死磕”。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最终效果却不好。
我到家之后,给他发了一个红包,又发了一条微信:“怎么样,回家了吗?”
他很快领完红包,回复我:“还是吕白老师体恤下属,我马上回家!”
我说:“不要太拼,身体最重要。”
他很快又回复:“好的,但不拼怎么能成为像你这样厉害的人呢?”接着,又发来一句话:“没有谁能随便成功。”
我回:“我就能。”
过了一会儿,他回了个捂脸笑的表情:“吕白老师谦虚了。”
我最后回了一句:“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有一些成绩差、绩效垫底的人足够努力,也很聪明,但为什么结果不好呢?因为他们太看重自己的努力了,这导致他们有一种投机的心理,总是会想:“我都这么拼了,一定会有好结果吧。”
2
我在知乎任职时,有一天,实习生小七来问我:“吕白老师,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的努力跟收获不成正比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