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真正地行动起来(2 / 4)
当一切都似乎经受了打击,
而坚如磐石的意志,使我们再次站起,
它渗透于我们的行动,唤醒纯正动机,
从尘埃中飞升,
有一个声音可以倾听,
有一双手在隐约操纵,
我们所信仰的上帝,
他与我们的事业同在。
自制来于信仰,
它无限接近我们所共爱的,
支配我们行动的心灵,
那个时候,忠诚得到了证明。
社会上,在那些具有强烈而良好意愿和强烈而又歹毒意愿的人之外,还存在数量巨大的意志十分薄弱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意志的人。他们毫无个性,既没有崇尚邪恶的坚强意志,也没有追求美德的坚定决心。他们只是意念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在接受之后也不会恒久地坚持。他们似乎既不会前进也不会后退。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他们的风向标都保持一种左右摇摆的态势。任何一种精神都可以把他们当作傀儡,任何一种意志都可以统治他们。他们决不会珍视更谈不上坚持任何真理,也不知道“认真”为何物。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这样的人往往占多数——缺乏思考、消极被动、逆来顺受、意志薄弱,并且无关紧要。
因此,注重意志的改善和磨炼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做到独立自主、持之以恒,也就不可能拥有鲜明的个性。没有坚强的意志,我们就无法赋予真理以应有的力量,给道德确立正确的方向,也就不可能把自己从无价值的傀儡手中拯救出来,而只能成为一架受人操纵的机器。智力方面的教育并不能赋予人果敢的品格。哲学家们只会讨论,而果断的人却行动。“不能做出决定”,培根说,“本身就是一种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啥事也不做。
“青少年时期是对意志进行锻炼的最恰当时机”,洛克说,“我们的心胸能够扩展、大量的知识能够获得和储藏、激情愿意屈从于理性的统治、正确的原则能够在内心并在未来生活中发生重大影响的时期是一定的,但是这个时期既不是人的整个一生也并非人生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它只限于人生的短短几年之中。如果在这期间我们疏忽大意,那么这就是一个错误或者说是无知。按照事物的发展进程,我们就会受到限制。意志将成为我们的法律;而欲望也就获得了使我们日后无力抵抗的力量。”
沙夫茨伯里第一伯爵在和洛克的一次谈话中,阐明了自己关于人的品格和行动的观点。他认为智慧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而不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人采取愚蠢的行动,生活毫无规律,不是由于缺乏知识,而是源于他刚愎自用的意志。这样的人太过于理性。对任何事情,他或许会深思熟虑,权衡每一种可能性,但却做不出任何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这样,知识就成了行动的绊脚石。意志必须鉴于一种精神和理解的力量才会采取行动。因为,精神导致人的行动,使人生活充实。
实际上,学习字母、单词或遣词造句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重要。学习与善行或幸福毫无关系。相反,它可能会破坏人性,使人自高自大、不可一世。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并不是文学。精通文学的人往往会产生一些伟大的思想并影响各个时代的人,但是,他们却很少采取行动去成为道德上的楷模。
并不像很早的地质时代群山一同出现那样,人类是不可能使整个群体一同得到升华的。人类精神道德的升华只能以个体的形式进行,因为只有个体的提升才能给群体的升华提供切实可靠的保证。教师和牧师可以从外部进行思想灌输从而对人们产生影响,但是行动本身却主要来自个体内在的精神力量。个体的人必须发挥自身的力量,自己拯救自己,否则,别人是绝不可能会给他提供什么有效的帮助的。“肉体的习惯是通过外部的行动形成的”,巴特勒博士指出,“而精神的习惯则是通过内在的实践的意志的运用形成的——这些意志付诸实践或采取行动——这样,就形成了服从、诚实、公正和仁慈的准则。”
说到巴特勒,斯蒂温芬先生在他最近的著作中指出:“仅仅从道德方面看,他的观点是非常感人的;他的伟大也是无可争辩的。在他的著作《推理》和《训诫》中,显而易见,他的布道自始至终都将‘良心’奉若神明。他将一切行动最终都归结到职责上去,无论受到什么疑虑和烦恼的困扰,他都始终坚信世界的秘密最终会被揭开,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道德来解决。”
学校教育与道德之间极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系。纯粹的智力开发对人的行为几乎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死记硬背的信条不可能根除一个人的不良嗜好。才智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它要通过隐藏在它后面的力量来推动和发生作用——这些力量包括情感、自我克制、自我约束、想象、热情和各种各样的给品格以力量的因素。这些原则大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灌输过程的,而不是在学校里。如果家庭一直处于一种令人压抑、毫无益处而又没有道德原则的气氛,那么这样的家庭还不如没有的好,同样的,学校也只不过是一个学习和服从纪律的场所。另外,家庭是培育美德的真正的温床。家庭中的日常事务远比学校和团体的日常事务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影响更为深远。据调查,在家庭中受教育的那段时间被认为是真正的品格形成时期和最有自信心的时期。
充分进行家务培训是老年人的职责,而遵循父母的教导并增长才干是青少年的本分。教育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和受人尊敬的工作。按照基佐的意见,基督教是一所世界上已经出现的最伟大最让人崇敬的学校。只有宗教教义才会教于人自我牺牲、崇高的品德和可贵的思想。它渗透于人的良心之中,使得生活可以让人愉快的接受,而非怨天尤人。
“培训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由,”一位伟大的作家指出,“对一名儿童来说,你越早让他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你就越快使他长大成人。”杜潘洛普殿下曾经说过:“我对最年幼儿童的自由尊重比对成人的自由尊重更小心在意,因为成人有自我防卫能力,而小孩儿却没有。当我一想到小孩儿是可塑性极强的人,我就决不会侮辱他们,因为在他们身上会打上我意志的烙印。”
父辈的权威和家庭的独立自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一原则稍有片刻的模糊就会招来麻烦,基督徒的情感就因此不能容忍并奋起抗争,直到这些权威最终得到恢复。然而,斗争并不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方式,驯服、自制和自我管理都是理想的状态。它不靠教育灌输而来,而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而非直接的言语教诲而达到目的。身教胜于言传,因为身教相对而言更为困难一些。同时,最良好的影响往往是慢慢产生的,它逐渐地符合人性的需要。
因此,道德的本质要求在于正确的行动。良好的意愿并非一切,它不总是带来善行。而坚定不移的行动才是最为重要的砝码,孜孜不倦地做好一件事会给那些旁观者以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无法估量。在圣保罗教堂的演讲中,利登牧师大人曾经意味深长地向年轻人提出工作是人生的真正目的。“人的生命是由行动和耐力构成的,”他说,“人生的成就是与高尚的行为和持之以恒的耐力成正比的。当然,真正的劳动者并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思想生活不能排除在劳动之外,因为真正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劳动……人的一生如果好逸恶劳,处于一种道德的昏睡状态,那么这是一种堕落,因为生命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崇高。”
高尚的劳动往往是真正的教育家,而游手好闲则是肉体、灵魂和良心的彻底败坏者。世界上的邪恶和悲惨十有八九起源于懒惰。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至高无上的特权总是伴随着无法忍受的悲惨。假如一个懒惰的人受到让他永远年轻的惩罚,而身边的人却在衰老和死亡,那么他将会真诚地呼唤死神的到来以求得解脱。“世界上最弱小的生物如果把他的力量集中于一个特定的目标,他必将能成就一些事业”,卡莱尔指出,“而那些最强大的生物如果把力量分散到许多事情上,他们很可能一事无成。”
我们不是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吗?那么,通过劳动来战胜它们吧。驱除恶魔的咒语没有哪一个比劳动更为奏效的了。精神和肉体的懒惰就像铁锈,它比劳动对人的腐蚀摧残要可怕得多。“我宁愿工作而死,也不愿锈蚀。”一个高尚的劳动者说。席勒也曾经指出,他发现人生的最大幸福在于完成一些基本的职责。他还认为“美感永远不会帮助你履行任何一个职责”。人类的最高秩序不在于做出决定,而在于凭着感觉去行动。
最大的困难往往出于我们平常所忽视的地方。令人痛苦的事情的出现,或许是为了考验和检验我们的实力。我们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很多时候在于我们坚定不移,经受住了考验,从而为完成了相应的职责而心满意足。“最野蛮的战争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令人痛苦的战争”,诺曼·麦克劳德说,“它们的伟大就是我们的伟大,它们的悲哀就是我们的悲哀,它们的胜利和失败就是我们的胜利和失败。正像它们有荣耀、失败和胜利一样,我们也是如此。”
经受磨难是接受道德原则的最好学校。当遭遇困难已是不可避免时,我们要有勇气而直面它们。幸福与其说存在于我们的目标之中,倒不如说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之中。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与困难搏斗是战而胜之的最可靠方法。实现某一目标的决心同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一目标的信心实际上成正比关系。才智必须通过我们的需要得到磨炼。在遇到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人才能够更好地前进。
因愚蠢而失去了自己机会的人,他们的回忆录将写满令人痛苦而又难忘的篇章,但却充满了给这个世界的启示。“一个人只要忠实于自己,只要他强壮健康,他就不会被世界所遗忘。为了对年轻人有所裨益,我想对1000个下决心努力奋斗的人进行精确的统计,看看其中失败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我认为它不会超过百分之一。”埃比尼泽·埃利洛特说。人类的成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它需要一系列的失败作为铺垫。如果一开始便遭受失败,接下来又是接踵而来的失败,直到最后,所有的困难因我们的坚持而逃得无影无踪,人们才算真正取得了成功。
软弱和懒惰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想获得成功又不愿承担获得成功的代价。要知道,想得到任何值得欣赏和拥有的东西都必须愉快地付出劳动,这就是实践中力量的奥秘所在。“一个人或许宁愿辛勤劳动,也不愿游手好闲。因为游手好闲使得一个人的全部才华处于一种昏睡和迟钝状态,而无法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挥。从长远来看,自身才能的运用本身就是真正的幸福的源泉,随之而来的收获比当下的直接所得要大得多。” ↑返回顶部↑
而坚如磐石的意志,使我们再次站起,
它渗透于我们的行动,唤醒纯正动机,
从尘埃中飞升,
有一个声音可以倾听,
有一双手在隐约操纵,
我们所信仰的上帝,
他与我们的事业同在。
自制来于信仰,
它无限接近我们所共爱的,
支配我们行动的心灵,
那个时候,忠诚得到了证明。
社会上,在那些具有强烈而良好意愿和强烈而又歹毒意愿的人之外,还存在数量巨大的意志十分薄弱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意志的人。他们毫无个性,既没有崇尚邪恶的坚强意志,也没有追求美德的坚定决心。他们只是意念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在接受之后也不会恒久地坚持。他们似乎既不会前进也不会后退。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他们的风向标都保持一种左右摇摆的态势。任何一种精神都可以把他们当作傀儡,任何一种意志都可以统治他们。他们决不会珍视更谈不上坚持任何真理,也不知道“认真”为何物。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这样的人往往占多数——缺乏思考、消极被动、逆来顺受、意志薄弱,并且无关紧要。
因此,注重意志的改善和磨炼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做到独立自主、持之以恒,也就不可能拥有鲜明的个性。没有坚强的意志,我们就无法赋予真理以应有的力量,给道德确立正确的方向,也就不可能把自己从无价值的傀儡手中拯救出来,而只能成为一架受人操纵的机器。智力方面的教育并不能赋予人果敢的品格。哲学家们只会讨论,而果断的人却行动。“不能做出决定”,培根说,“本身就是一种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啥事也不做。
“青少年时期是对意志进行锻炼的最恰当时机”,洛克说,“我们的心胸能够扩展、大量的知识能够获得和储藏、激情愿意屈从于理性的统治、正确的原则能够在内心并在未来生活中发生重大影响的时期是一定的,但是这个时期既不是人的整个一生也并非人生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它只限于人生的短短几年之中。如果在这期间我们疏忽大意,那么这就是一个错误或者说是无知。按照事物的发展进程,我们就会受到限制。意志将成为我们的法律;而欲望也就获得了使我们日后无力抵抗的力量。”
沙夫茨伯里第一伯爵在和洛克的一次谈话中,阐明了自己关于人的品格和行动的观点。他认为智慧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而不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人采取愚蠢的行动,生活毫无规律,不是由于缺乏知识,而是源于他刚愎自用的意志。这样的人太过于理性。对任何事情,他或许会深思熟虑,权衡每一种可能性,但却做不出任何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这样,知识就成了行动的绊脚石。意志必须鉴于一种精神和理解的力量才会采取行动。因为,精神导致人的行动,使人生活充实。
实际上,学习字母、单词或遣词造句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重要。学习与善行或幸福毫无关系。相反,它可能会破坏人性,使人自高自大、不可一世。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并不是文学。精通文学的人往往会产生一些伟大的思想并影响各个时代的人,但是,他们却很少采取行动去成为道德上的楷模。
并不像很早的地质时代群山一同出现那样,人类是不可能使整个群体一同得到升华的。人类精神道德的升华只能以个体的形式进行,因为只有个体的提升才能给群体的升华提供切实可靠的保证。教师和牧师可以从外部进行思想灌输从而对人们产生影响,但是行动本身却主要来自个体内在的精神力量。个体的人必须发挥自身的力量,自己拯救自己,否则,别人是绝不可能会给他提供什么有效的帮助的。“肉体的习惯是通过外部的行动形成的”,巴特勒博士指出,“而精神的习惯则是通过内在的实践的意志的运用形成的——这些意志付诸实践或采取行动——这样,就形成了服从、诚实、公正和仁慈的准则。”
说到巴特勒,斯蒂温芬先生在他最近的著作中指出:“仅仅从道德方面看,他的观点是非常感人的;他的伟大也是无可争辩的。在他的著作《推理》和《训诫》中,显而易见,他的布道自始至终都将‘良心’奉若神明。他将一切行动最终都归结到职责上去,无论受到什么疑虑和烦恼的困扰,他都始终坚信世界的秘密最终会被揭开,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道德来解决。”
学校教育与道德之间极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系。纯粹的智力开发对人的行为几乎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死记硬背的信条不可能根除一个人的不良嗜好。才智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它要通过隐藏在它后面的力量来推动和发生作用——这些力量包括情感、自我克制、自我约束、想象、热情和各种各样的给品格以力量的因素。这些原则大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灌输过程的,而不是在学校里。如果家庭一直处于一种令人压抑、毫无益处而又没有道德原则的气氛,那么这样的家庭还不如没有的好,同样的,学校也只不过是一个学习和服从纪律的场所。另外,家庭是培育美德的真正的温床。家庭中的日常事务远比学校和团体的日常事务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影响更为深远。据调查,在家庭中受教育的那段时间被认为是真正的品格形成时期和最有自信心的时期。
充分进行家务培训是老年人的职责,而遵循父母的教导并增长才干是青少年的本分。教育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和受人尊敬的工作。按照基佐的意见,基督教是一所世界上已经出现的最伟大最让人崇敬的学校。只有宗教教义才会教于人自我牺牲、崇高的品德和可贵的思想。它渗透于人的良心之中,使得生活可以让人愉快的接受,而非怨天尤人。
“培训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由,”一位伟大的作家指出,“对一名儿童来说,你越早让他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你就越快使他长大成人。”杜潘洛普殿下曾经说过:“我对最年幼儿童的自由尊重比对成人的自由尊重更小心在意,因为成人有自我防卫能力,而小孩儿却没有。当我一想到小孩儿是可塑性极强的人,我就决不会侮辱他们,因为在他们身上会打上我意志的烙印。”
父辈的权威和家庭的独立自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一原则稍有片刻的模糊就会招来麻烦,基督徒的情感就因此不能容忍并奋起抗争,直到这些权威最终得到恢复。然而,斗争并不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方式,驯服、自制和自我管理都是理想的状态。它不靠教育灌输而来,而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而非直接的言语教诲而达到目的。身教胜于言传,因为身教相对而言更为困难一些。同时,最良好的影响往往是慢慢产生的,它逐渐地符合人性的需要。
因此,道德的本质要求在于正确的行动。良好的意愿并非一切,它不总是带来善行。而坚定不移的行动才是最为重要的砝码,孜孜不倦地做好一件事会给那些旁观者以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无法估量。在圣保罗教堂的演讲中,利登牧师大人曾经意味深长地向年轻人提出工作是人生的真正目的。“人的生命是由行动和耐力构成的,”他说,“人生的成就是与高尚的行为和持之以恒的耐力成正比的。当然,真正的劳动者并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思想生活不能排除在劳动之外,因为真正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劳动……人的一生如果好逸恶劳,处于一种道德的昏睡状态,那么这是一种堕落,因为生命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崇高。”
高尚的劳动往往是真正的教育家,而游手好闲则是肉体、灵魂和良心的彻底败坏者。世界上的邪恶和悲惨十有八九起源于懒惰。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至高无上的特权总是伴随着无法忍受的悲惨。假如一个懒惰的人受到让他永远年轻的惩罚,而身边的人却在衰老和死亡,那么他将会真诚地呼唤死神的到来以求得解脱。“世界上最弱小的生物如果把他的力量集中于一个特定的目标,他必将能成就一些事业”,卡莱尔指出,“而那些最强大的生物如果把力量分散到许多事情上,他们很可能一事无成。”
我们不是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吗?那么,通过劳动来战胜它们吧。驱除恶魔的咒语没有哪一个比劳动更为奏效的了。精神和肉体的懒惰就像铁锈,它比劳动对人的腐蚀摧残要可怕得多。“我宁愿工作而死,也不愿锈蚀。”一个高尚的劳动者说。席勒也曾经指出,他发现人生的最大幸福在于完成一些基本的职责。他还认为“美感永远不会帮助你履行任何一个职责”。人类的最高秩序不在于做出决定,而在于凭着感觉去行动。
最大的困难往往出于我们平常所忽视的地方。令人痛苦的事情的出现,或许是为了考验和检验我们的实力。我们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很多时候在于我们坚定不移,经受住了考验,从而为完成了相应的职责而心满意足。“最野蛮的战争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令人痛苦的战争”,诺曼·麦克劳德说,“它们的伟大就是我们的伟大,它们的悲哀就是我们的悲哀,它们的胜利和失败就是我们的胜利和失败。正像它们有荣耀、失败和胜利一样,我们也是如此。”
经受磨难是接受道德原则的最好学校。当遭遇困难已是不可避免时,我们要有勇气而直面它们。幸福与其说存在于我们的目标之中,倒不如说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之中。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与困难搏斗是战而胜之的最可靠方法。实现某一目标的决心同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一目标的信心实际上成正比关系。才智必须通过我们的需要得到磨炼。在遇到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人才能够更好地前进。
因愚蠢而失去了自己机会的人,他们的回忆录将写满令人痛苦而又难忘的篇章,但却充满了给这个世界的启示。“一个人只要忠实于自己,只要他强壮健康,他就不会被世界所遗忘。为了对年轻人有所裨益,我想对1000个下决心努力奋斗的人进行精确的统计,看看其中失败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我认为它不会超过百分之一。”埃比尼泽·埃利洛特说。人类的成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它需要一系列的失败作为铺垫。如果一开始便遭受失败,接下来又是接踵而来的失败,直到最后,所有的困难因我们的坚持而逃得无影无踪,人们才算真正取得了成功。
软弱和懒惰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想获得成功又不愿承担获得成功的代价。要知道,想得到任何值得欣赏和拥有的东西都必须愉快地付出劳动,这就是实践中力量的奥秘所在。“一个人或许宁愿辛勤劳动,也不愿游手好闲。因为游手好闲使得一个人的全部才华处于一种昏睡和迟钝状态,而无法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挥。从长远来看,自身才能的运用本身就是真正的幸福的源泉,随之而来的收获比当下的直接所得要大得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