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12 / 18)
息壤一定是在高处,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个时代,早就被冲没了,洪水来了,也不会以此论罪。
先不谈对错,挖了息壤填洪水这个行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实的确如此,鲧被羁押到羽山之郊,然后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么这个帝,到底是谁呢?鲧又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这么做会死吗?为何不待帝命?
除山海经外,最早记录鲧的是东周的《尚书》,整理者为孔子。
太占字数,非常晦涩,我就不贴原文了,《史记》也记载了这段内容,完全继承尧典,并添了一些,整理者为司马迁。
我将尚书和史记统合,直接大概翻译一下儒家的说法。
大意为:洪水滔天,下民都在呼唤着如何解决,帝尧向大家征询派谁去治水,担任‘工师’之职位。
工师即百工之长,你们可以理解为工匠的最高长官。治水这事,肯定是工匠们的任务,所以当时任命工师,就是治水总督。
讙兜氏推荐共工氏担任,这时候讙兜氏族还不是四罪。但到底是不是尧的儿子丹朱一系,我不确定,姑且只当做是尧的心腹一族。
对于举荐共工氏,尧直接说不行。
帝尧评价共工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原文(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但是讙兜说试一下吧,没有别的人选了。
于是帝尧让共工试了一下,结果是‘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然后帝尧又问四岳。四岳也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地区的军政大臣,姑且认为四大总督吧,帝尧自己直辖中部,也就是‘中·国’地区。
四岳全部都推荐鲧去治水,然而帝尧却也说不行,理由是鲧这个人‘方命圮族’。
方命意思为不遵守命令。圮族意思为危害族人。
四岳也是说请试一下吧,帝尧答应了。
试的结果是“九载,绩用弗成”,九年徒劳无功。
之后三苗正好也在叛乱,所以‘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
儒家笔下,四罪就此而成。注意,这是史记里的四罪原因,而非现实。
我寻思,这不甩锅吗?共工被四罪,是因为治水无功?驩兜被四罪,是因为推荐担保了共工,与之同罪?三苗不必说,蚩尤后裔,一直也没融合完,经常闹腾。鲧被四罪,在史记里也只是因为九年无功。
司马迁高级黑啊,这不无能狂怒吗……
以上,有很多很多文言文,我没贴出来,出自《尚书》以及《史记》。
对此,我的评价是……毫无疑问,瞎编的。
上古之人的对话,后来人知道个锤子!
不过我们可以反推。司马迁是基本照抄尚书,只不过孔子整理的尚书里,并没有流放四罪的具体原因,只说举荐啊,试一试啊,徒劳无功啊之类的。
其中关于帝尧,对于鲧的评价,是最早对于鲧这个人的评价。
“方命圮族”,这个评价很有意思,不听命令,危害族人。
这恰好印证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 ↑返回顶部↑
先不谈对错,挖了息壤填洪水这个行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实的确如此,鲧被羁押到羽山之郊,然后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么这个帝,到底是谁呢?鲧又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这么做会死吗?为何不待帝命?
除山海经外,最早记录鲧的是东周的《尚书》,整理者为孔子。
太占字数,非常晦涩,我就不贴原文了,《史记》也记载了这段内容,完全继承尧典,并添了一些,整理者为司马迁。
我将尚书和史记统合,直接大概翻译一下儒家的说法。
大意为:洪水滔天,下民都在呼唤着如何解决,帝尧向大家征询派谁去治水,担任‘工师’之职位。
工师即百工之长,你们可以理解为工匠的最高长官。治水这事,肯定是工匠们的任务,所以当时任命工师,就是治水总督。
讙兜氏推荐共工氏担任,这时候讙兜氏族还不是四罪。但到底是不是尧的儿子丹朱一系,我不确定,姑且只当做是尧的心腹一族。
对于举荐共工氏,尧直接说不行。
帝尧评价共工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原文(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但是讙兜说试一下吧,没有别的人选了。
于是帝尧让共工试了一下,结果是‘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然后帝尧又问四岳。四岳也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地区的军政大臣,姑且认为四大总督吧,帝尧自己直辖中部,也就是‘中·国’地区。
四岳全部都推荐鲧去治水,然而帝尧却也说不行,理由是鲧这个人‘方命圮族’。
方命意思为不遵守命令。圮族意思为危害族人。
四岳也是说请试一下吧,帝尧答应了。
试的结果是“九载,绩用弗成”,九年徒劳无功。
之后三苗正好也在叛乱,所以‘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
儒家笔下,四罪就此而成。注意,这是史记里的四罪原因,而非现实。
我寻思,这不甩锅吗?共工被四罪,是因为治水无功?驩兜被四罪,是因为推荐担保了共工,与之同罪?三苗不必说,蚩尤后裔,一直也没融合完,经常闹腾。鲧被四罪,在史记里也只是因为九年无功。
司马迁高级黑啊,这不无能狂怒吗……
以上,有很多很多文言文,我没贴出来,出自《尚书》以及《史记》。
对此,我的评价是……毫无疑问,瞎编的。
上古之人的对话,后来人知道个锤子!
不过我们可以反推。司马迁是基本照抄尚书,只不过孔子整理的尚书里,并没有流放四罪的具体原因,只说举荐啊,试一试啊,徒劳无功啊之类的。
其中关于帝尧,对于鲧的评价,是最早对于鲧这个人的评价。
“方命圮族”,这个评价很有意思,不听命令,危害族人。
这恰好印证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 ↑返回顶部↑